关于DeepSeek们的一些启示
文|笨手蛇
随着DeepSeek神话的上演,无论是互联网大厂,还是包括华为、电信运营商在内的行业领袖企业,都“争先恐后”地接入了DeepSeek,大有谁不及时接入就可能落伍的趋势,可谓一切皆“DeepSeek”!
具体到个人,如何既做到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又要避免因为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而造成不利影响,甚至给人带来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,这显然也是面临的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问题。
可以预见,我们都将被动被卷入其中,在这个过程中,一边享受着“好刀”带来的畅快体验,一边面临不久将来被“好刀”快速切掉的隐忧。
蛇叔体验后,觉得,有以下一些启示:
1
人工智能,本质上是一个优异的工具。因此,对于工具的使用,一定要理解工具的本质和优劣,否则,就有可能沦为工具的附庸。就如同人一旦对鸦片上瘾以后,没有鸦片,将极度不适。因此,对于工具的使用,宜适度。
2
如何适度使用工具?首要的是结合不同AI工具的特性,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。就如从走路到骑自行车、从骑自行车到开汽车、从开汽车到开智能汽车一样,有共性,也有差异。基本使用技巧,需要花时间去掌握。而不是对工具的使用和迭代变化无动于衷。更不是有工具背后所依赖的技术担忧,会开车不一定需要去深入了解车是如何造出来的。各有各的专长,各有各的分工。车是用来替代两条腿把人更高效快捷的运送到目的地的。
3
尽管是适度使用了工具,但在很多场合,人本身也是工具属性,因此,就存在工具之间的相互替代问题。工作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当AI工具在很多场景能够替代人这个工具的时候,那职场“人退AI进”就不可避免,要看到这种趋势。因为企业经营追求的就是效益,当企业没有建立足够的对“人机关系”调节的认识和包容度的时候,优先选择就是用机器替代人。毕竟,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所以,对于这种替代,过度的焦虑毫无意义。而是要去寻找不能被替代的出路。
4
想要延缓被AI技术的替代,基本路径有两个,一个是还有学习能力,能够及时学习,把AI技术变成个人能力的延伸,成为使用AI工具的高手,或者是有差异化能力的壁垒构建。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但不得不做。另一个是加强非标非AI能力能够触及的能力的构建,比如非确定非线性的人的主观经验的判断力,又比如是机器不具备的情感构建力。当然,这都不容易。否则,那就只能成为AI技术的能量供应体。
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,对于个人而言,人工智能大模型,目前实际上是替代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功能,也大大提升了逻辑分析总结的能力。尽管如此,这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获取已知领域的信息,这种获取和提炼水平,远超个人。但是,涉及到对未知的判定和选择,还是需要结合人生的阅历和经验来决策,仍然需要依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。因此,基于大模型输入,还是要进行二次加工的。这也是不同人使用工具的差异化能力。
5
所谓终身学习,对于新知识学习,不能停止。否则,大模型的使用越多,个体就可能越智障。因为大模型下,也是基于算法,喂给个体的内容,也可能是反智反常识反人性的。而这种反智反常识反人性的信息,也是可以被引导而产生的。再通过算法推荐等进行定向强化。所以,越是人工智能应用深入,越会让人更智障。就像不断投喂垃圾食品,让人的体质越差一样。因此,对人的学习要求就更高。
6
目前,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,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。在这种背景下,大家主要的精力和资源都是关注如何快速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。至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,关注度和投入的资源度,都不会是主流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、对个体,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担忧,都未知。也只有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,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经过一番较量之后,才可能去校准。届时,是否为时已晚,也未可知!
因此,我们现在能做出的选择就是,学会利用这些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应用,并享受着带给我们的眼前的便捷高效。